六有信:天有信,日月轉星斗應運

        地有信,水火風長養萬物

        年有信,分四季寒暑定準

        月有信,逢朔望分毫不差

        日有信,每出入按時昇降

        時有信,每八刻分度更替

至德大帝云:

一件事情成功與否,信心是關鍵所在,任何一個懂得做事業的人,大都明白自信與信人的重要,若要沒有信心,那簡直什麼事情都做不成的,還有若不信人,那不是整天疑神疑鬼,防這個防那個,別人亦無心幫我們的忙了。藝術家的傑出創造,科學家的偉大發明,所以能夠得心應手,那是因為他具有無比信心的原故,事業家碰到困難時,意志所以不會動搖而能愈挫愈勇,再接再勵,主要他們具有信心的原故,所以蕭伯納說:破壞人家的自信心,那簡直是魔鬼行為。愛因斯坦也說:一個誠懇科學家,應當具有像虔誠的宗教家那樣深邃而不可動搖的信心。英國的精神家巴萊德說:信是開啟一切神祕門戶的鎖匙。所以學佛的人,第一件事件,就是要有純淨的信心。

人生在世,若無信仰,則精神無所寄託,必定空虛渺茫就如同大海中無舵之舟,漫無止處,前程莫測,然而信仰乃因時,因地,因人而有不同,所以選擇一個正確的信仰是非常重要的。使人心清靜的力量不在教育,而在信仰。

人惡人怕道不怕,霸道必亡

人善人欺道不欺,善道必昌

黃石公與張良韓信    三位本是天上神仙

一日無事雲遊天下    看見世界榮華富貴

議論意欲下凡為官    那知天上本無戲言

將他三位貶下凡間    石公不昧修煉成仙

一日途中逢遇張良    觀察之下身骨不凡

意欲渡他故意試他    腳穿草履掉落橋下

叫喚張良拾起穿上    張良一見仙風道骨

即去拾取給他穿上    行不數步故又掉落

再令拾取於我穿上    計共三次恭敬跪穿

石公才問姓名後曰    當今亂世戰國之秋

隨我入山修行如何    良曰:豈可隱山林

大丈夫當為國出力    方不負為男兒之身

公指橋邊大樹後曰    五日後黎明來等我

付你一物不可違意    良如約公已坐樹下

公曰來遲退後五日    謹記在心須當早來

良再提早復來之時    又見公已坐於樹下

良徹夜不寢直等候    太陽當空時公忽至

良恭恭敬敬跪稟曰    小子有幸願意領教

公曰你與常人不同    我今傳你秘本三卷

日後定要扶立真主    功名成就身返山林

不負我言銘記勿誤    良喜回家攻讀大書

後投漢高祖為軍師    當時韓信為大元帥

良信二人領兵攻楚    在寡不敵眾情形下

良智用吹簫之悲聲    致使楚兵個個聞聲

悲傷無心打仗各散    楚霸王大敗無顏面

在烏江自刎而身亡    良信大勝回朝繳旨

後來漢王出征在外    呂后與蕭何用暗計

斬殺韓信良知大驚    辭官入山路遇一人

問張良曰:

人多言何說?人少言何說?人惡何說?

人善何說?人富何說?人貧何說?

張良答曰:

多言人嫌少言痴    惡被人厭善被欺

富遭嫉妒貧遭賤    算來自然合天機

青山不管人間事    綠水何能洗是非

子房收拾安身處    搖頭擺手說不知

張良直入山林,拜見石公,公曰:軍師之職何等榮貴

良曰:

弟子看破世界,願意拜師修行

官高必受禍害,財多必受災殃

世情千般苦楚,後得萬種冤愆

公曰:

居是茅屋草舍,食是粗飯菜蔬

你何以受得下,必須謹慎三思

良曰:

身居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方見

人情淡始長,有人來問卜,如何是禍福

我虧人是禍,人虧我是福

公又問韓信如何?良曰:

領兵征伐楚國,迫死霸王,有十大功勞,後漢王出征在外,遭呂后陷害之事奉告。公曰:

世界有禍害,若不早回

一旦災殃至,無常萬事停

後來石公與張良修成正果。韓信未得運時

無縛雞力,亦受過胯下之辱,待至時來運到

投漢高祖時為一國之大元帥,有忍辱負重之大無畏精神,值得後輩敬效也。

信仰給人正確的生活和智慧及值得信賴的明燈,它不但能為現代人止痛療傷,更重要的是能為人打開一扇心靈之窗,看出生命的有限性以及精神世界的無限與永恆,跳出自己的小我,看出寬廣的宇宙人生,每一個人的人格深處都有個信仰,人不可能沒有信仰,它既是一個事實,又是一種心理需要,因此,大部分的人在中年之後,都會顯現對它的需要,並受其影響。因此,為了維持精神生活的成長與和諧,最好接受正信宗教的啟發。它能帶來真正的滿足和自在感。帶來精神生活的啟示。

有形的世界是精神的一部份它的根源是愛與智慧人與更廣層的精神世界會和,是人生的真正目的。

宗教能給你一種情感的滿足和雄厚的精神力量,信仰是人類精神生活很重要的一部份,我們要珍惜它並透過它來看出生與死的意義,成就莊嚴的人生,看出精神世界的新希望和生命之美。

生命是限定性的、佛性、真我或永生卻是無限的,然而我們的生命就建立在無常或不確定性上,所以一場災難就可能結束生命。

在生命存期間,它是真實的,但大難一來,則危在旦夕,這如何不令人深思,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這一點要從宗教上去尋求解釋,或者從信仰中尋找。

生命在存續和學習中發展開來,因此尋求充實的生活和幸福感是自然的傾向。但是它的過程是享樂呢?還是去發展道德,使精神提昇,而得到充實感和快樂?

享樂帶來放縱,所以富貴子弟多怠惰,它顯然是生命過程中的陷阱。很明顯的,當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繁榮的程度,就開始縱容於聲色和享樂,我們的社會也處於這個暫時性的危機,難怪有人要高喊著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生命能活得好,是因為有理性去解決所遭遇的問題,而不是以抱怨、依賴和逃避來規避現實的挑戰。

心理學家葛拉塞(W.Glasser)研究發現,善行是自己衡量自我價值的憑藉,人必須維持善良的行為,以肯定自己,免於空虛崩潰。

教師要教導孩子行善,維持正當的行為,讓道德成為他的精神力量,並維持其心理健康,孝順,正義,信實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心靈生活的養料。教師更要鼓勵孩子道德和善行。道德不是自身以外的東西,它是心靈世界必要的活力。

能負起責任的人,比較能承受挑戰的痛苦。能而對現實解決問題,他們不逃避應有的承擔。

不負責任的人逃避痛苦,而精神疾病往往是正當受苦的代替品。當一個孩子不肯負起責任時,經常出現偏差的行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成交高手-吳月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